|
一、兩者的關鍵性質差別(影響色譜行為的要點) 極性/溶解與質子性:MeOH是質子性(能做H?鍵供體/受體)的溶劑,ACN是近似無質子的極性且為弱H?鍵受體的溶劑。質子性使MeOH與溶質、硅膠殘基(silanol)作用更強,改變選擇性與峰形。 疏水性/洗脫強度:在常見反相體系中,乙腈的“洗脫力”通常比甲醇強(即同等%有機相下ACN常把組分洗出得更快),但具體也依賴溶質化學性質(非絕對)。 粘度與系統壓降:MeOH–水混合物粘度較高,尤其低溫或高含水時;ACN–水體系粘度低,導致更低的柱后壓降,可用更高流速或更小粒徑柱而不超壓。 UV截斷(檢測器兼容):ACN在低波長處吸光更小(約190 nm),MeOH的UV截斷波長較高(約205 nm),若在低波長檢測(<210 nm),ACN更有利。 揮發性/LC–MS兼容性:兩者都是易揮發的有機相,均可用于LC–MS,但ACN通常更利于氣相化與霧化(更易脫溶),常給出更高的ESI靈敏度和更窄的峰形(但具體也和溶質有關)。 與緩沖鹽的相容性:高有機含量(尤其ACN)時某些非揮發性鹽會析出;但一般LC–MS時優先用揮發性鹽(甲酸、乙酸、揮發性銨鹽)。 安全與經濟:兩者皆有毒且易燃,ACN價格通常高于MeOH;兩者處理與存儲注意事項類似。 二、對色譜分離與峰形的具體影響 選擇性(分配差異):MeOH的H?鍵能力會改變與分析物的相互作用,常與ACN給出不同的保留順序或分辨率——有時ACN能把某些共洗脫物分開,反之亦然。 峰寬/形狀:ACN因低粘度和較弱H?鍵作用,常給更窄、更對稱的峰;MeOH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峰展寬或拖尾(尤其對強極性/帶電分子)。 梯度設計差異:因洗脫力不同,同樣的梯度%(例如5→95%)在ACN與MeOH下等效效果不同。若把方法從ACN改到MeOH,需重校梯度時間/范圍。 對帶電分子的影響:MeOH常加強與硅醇的相互作用,導致堿性化合物可能更多拖尾;可通過添加酸/胺或選擇端羥基封端的柱來改善。 三、對LC–MS的特殊影響 離子化效率:ACN常帶來更好的離子化與信號穩定性(更好脫溶),因此在LC–MS方法中ACN通常優選;但某些化合物在MeOH中給出更高離子化(尤其極性小分子),需具體試驗。 質譜圖差異:溶劑可影響產生的加合離子(如Na+、K+、溶劑簇)和多電荷分布(肽類在MeOH中有時出現不同電荷態)。 背景/噪聲:非揮發性緩沖與高有機會堵塞MS源,選擇ACN/MeOH與合適緩沖時需警惕。 四、實用選擇建議(快速決策指南) 優先用ACN的情況: 需要低系統壓降或想用較高流速/UHPLC的小粒徑柱; 需要在低波長UV檢測或追求更窄峰與更高分辨率; LC–MS常規方法首選(通常更好離子化和靈敏度); 當當前MeOH方法峰展寬或分辨率不足時,嘗試ACN可改善。 優先用MeOH的情況: 想改變選擇性解決共洗脫問題(有時MeOH能分出ACN分不開的峰); 成本或短期ACN短缺時的替代(注意需重建方法); 某些特定化合物在MeOH中有更好響應或更好保留行為; 在某些正相/親水作用色譜條件或與特定緩沖時,MeOH更合適。 方法遷移時注意: 不可直接一比一替換溶劑,需重測保留時間、梯度和再平衡時間; 因粘度差異,可能需調流速或升溫以控制壓降; 對LC–MS監測靈敏度、加合峰、背景噪聲也要比較。 五、常見問題及排查提示 從ACN轉MeOH后保留顯著增加或峰展寬:嘗試縮短梯度或降低起始%有機相,或升高柱溫以降低粘度并改善擴散。 后壓升高/系統壓降問題:優先考慮用ACN或升溫,檢查溶劑過濾與色譜柱連接。 LC–MS靈敏度下降或基線雜亂:比較兩種溶劑下MS信號與背景,確認緩沖是否揮發且無析鹽。 峰形拖尾(堿性化合物):加少量酸(如0.1%甲酸)或用胺修飾流動相/柱;也可嘗試用ACN看是否改善。 六、舉例(便于記憶) 肽分析(LC–MS)常用ACN + 0.1%甲酸,長梯度(更窄峰、好脫溶)。 糖類或極性高沸物在ELSD檢測時有時用MeOH以改變選擇性或響應;但若需低UV波長/高流速常選ACN。 當目標是在不同系統間遷方法(不同dwell volume)且想要最低柱壓,優先用ACN并按柱體積尺度縮放梯度。 總結 甲醇與乙腈并非“哪個更好”的單一答案,而是“以目標分析物的化學性質、檢測器(UV/ELSD/LC–MS)、柱與儀器限制(壓降/流速)、以及所需選擇性為準”來選擇。一般經驗:ACN常作為快速、低壓、LC–MS友好的首選;MeOH作為改變選擇性或在特定化合物上有利的替代。開發方法時建議對目標樣品同時做ACN與MeOH的小規模比較,確定最佳流動相并據此調整梯度與溫度 |
- 上一篇:梯度洗脫
- 下一篇:檢驗檢測行業的第一性原理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