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pKa和pH的基本概念 pKa:分析物(通常是酸或堿)分子解離出一半離子的酸堿常數。pKa越小,酸性越強。 pH:流動相的氫離子濃度,是溶液酸堿性的量度。 二、pH決定分析物電離/分子型比例 當pH = pKa 分子“電離型”(帶電)和“分子型”(不帶電)的比例約為1:1(即50%電離)。 當pH < pKa (對酸性分析物) 分析物主要為非解離“分子型”。 當pH > pKa (對酸性分析物) 分析物主要為電離“陰離子型”。 對堿性化合物正好相反: pH < pKa:質子化(陽離子型) pH > pKa:非離子(分子型) 三、在反相色譜中的實際意義 1. 分析物的保留與分離 非離子型分析物在反相色譜柱(C18等)上疏水作用大,保留時間長。 帶電型分析物極性增強,難吸附色譜柱,保留時間短。 2. 流動相pH值選擇思路 一般將pH設置在距離分析物pKa值至少1–2個pH單位以外,使其處于單一(分子型或離子型)形態,確保保留行為穩定、峰型好。 如酸性化合物pKa=5,分析時通常在pH<3或pH>7。 堿性化合物pKa=9,則用pH<7或pH>11(實際pH受色譜柱耐受限,通常2~8之間)。 |
- 上一篇:流動相是色譜方法開發的關鍵
- 下一篇:色譜柱質量過載與體積過載